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、甲烷、臭氧及氟氯碳化物等,其生命週期12年至200年不等,影響的時間長、範圍廣。依據環保署的定義,從太陽輻射出來的光線原本波長較小,越過大氣層時可穿透具有與玻璃一樣效應的氣體而抵達地球表面,然抵達地球表面的陽光經地表反射後波長較長,會被二氧化碳等氣體阻擋,不容易反射到大氣外,以致地球溫度逐年增高,此即溫室效應。
溫室氣體的成因
溫室效應會牽動地球不正常之氣候變遷,已對地球環境產生可預見之衝擊(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網):
A.
B.
聯合國「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(IPCC)」2007對2100年全球預測,氣溫將上升攝氏1.1-6.4℃(最有可能的範圍1.8-4.0 ℃)、海平面則上升18-59公分如兩極冰層快速融解,會再提高10-20公分)。乾旱、颱風等天災的強度都將增強,北極冰層則在夏天可能完全融解。
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人為溫室氣體。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(CO2)濃度已自工業革命前約280ppm增至2005年的379ppm,2005年大氣中CO2濃度遠超過近650,000年來自冰蕊測定的180~300ppm,近10年間CO2濃度年增加率(1995-2005年平均增加率1.9ppm)比過去 45年增加率要來得高(1960-2005年平均增加率1.4ppm)。而聯合國氣候變遷專家小組(IPCC)第四份報告也指出2050年前需減少 50%-85%二氧化碳排放,以控制全球暖化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